English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亟待保护

1999-06-29 来源:光明日报 张晓良 我有话说

近3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着重对长江上游鱼类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系统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长江上游珍稀鱼类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如不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些鱼类尤其是珍稀和特有鱼类将灭绝。

据水生生物研究所负责该研究项目的张国华博士介绍,长江上游水域鱼类资源有两大特点,一是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属于我国的珍稀鱼类,其中白鲟是现存白鲟科鱼类的两个种之一,它和达氏鲟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栖息和繁衍于长江上游;胭脂鱼属亚口鱼科,绝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北美洲,只有胭脂鱼分布于我国长江,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二是特有鱼类资源丰富,在长江上游的260多种鱼类中,特有鱼类就有112种,约占上游鱼类种数的43%,是我国最重要的鱼类种质资源库。特有鱼类是指生存于某一水域或地区的鱼类,它们经过千百万年的生物进化,对所栖息的自然环境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有的形成了一些特殊的适应器官,有的具有独特的生态习性。这些特有鱼类的存在,不仅丰富了长江水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鱼类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以及长江上游的气候、地理和地质变迁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例如关于裂腹鱼类的系统演化研究就曾经为青藏高原隆起的地质变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此,应当重视对长江上游特有珍贵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

人类活动的加剧,对长江上游珍稀鱼类、特有鱼类以及其他经济鱼类产生了很大影响。调查表明,珍稀鱼类数量急剧减少,资源处于濒危状态。如中华鲟曾是四川宜宾一带最重要的渔获对象之一,在秋季鱼类产量中的比例可达40%左右,葛洲坝建成后,其洄游通道受阻,长江上游已没有中华鲟分布。白鲟资源呈下降趋势,数量较80年代进一步减少;达氏鲟的资源也已明显衰退。由于过度捕捞和葛洲坝的阻隔,胭脂鱼得不到中下游资源的补充,其上游种群数量在急剧减少;其他特有鱼类资源也呈显著下降趋势。长江上游干流主要的经济鱼类则由60年代中期的50余种减少到20-30种。

据分析,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度捕捞;二是水利工程的阻隔作用和改变河道原有的水文条件等,造成鱼类栖息、繁殖的适宜场所不断缩小;三是水域污染日趋严重。

保护长江上游的珍稀鱼类和特有鱼类,最根本的条件是保存它们所适应的栖息环境。中国鱼类学会理事长曹文宣院士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比较选择,提出了将长江的一级支流赤水河作为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首选河流的建议。赤水河尚未修建水利工程,栖息的鱼类已发现109种,其中特有鱼类26种。若在这里建立保护区,预计长江干流的梯级水库形成后,将会有更多的珍稀、特有鱼类在赤水河栖息和繁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